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
ico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交流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疫情防控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环境学会编辑 时间:2020-02-22 19:43  打印 关闭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切实做好工作,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各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力应对不断发展的疫情。
从疫情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到疫情防治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废水与废弃物处置等环境治理,再到疫情长远防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监测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将伴随疫情防控的整个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据报道,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钟南山院士认为要保障下水道通畅,预防下水道传播病毒,预防粪-口传播病毒很重要。资料显示, SARS病毒可以在尿液、粪便中长时间存活,已有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0℃的条件下,SARS冠状病毒在粪便中可以存活3天,在尿液中可以存活17天。在更低的温度下,病毒的存活时间更长,在4℃,SARS 病毒在粪尿中可以存活17天以上。近期,钟南山院士团队从尿液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呼吸道病毒,特性相似,因此,相关研究可提供参考。我们可能要重视新型冠状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上述研究表明,环境监测治理和生态保护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
加强水源地管控,确保水源地取水安全和群众饮水安全
从污染角度,水源如受到病毒污染,现有的大部分处理系统难以确保水质安全,因此,水源保护是首位的,必须严格监控。应加强对水源地监测,加强水源地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监控,密切关注来水情况,并加大水质检测力度,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非常规项目统一部署,确保水源地取水安全,原水供应量质平稳。
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监测方案》,明确提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疫情防控期间,在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余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征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加密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风险、消除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水源地原水是未经消毒的,不含余氯这一项。生物毒性一般为在线监测仪测定,水质在线生物毒性测定仪能够检测在地表水、地下水、未处理水以及处理水中的有机物毒性和无机化学毒性物质的含量,检测浓度达到 ppb 级。它可对水中存在的许多种毒性物质进行测定,包括农药、除草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生物毒物、石油污染物、蛋白抑制剂、呼吸系统抑制剂等。但生物毒性测定仪对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是否有针对性,值得探讨,建议尽快研发准确快速便捷的水环境中病毒监测技术。
、加强环境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建议多部门协作攻关
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测试盒是针对病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等标本设计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拷贝数(检测下限)才能检测。水源地、自来水、污水等水体中的新型冠状病毒含量可能很少,检测前需经过富集等前处理,目前的膜过滤和滤囊过滤等前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尚未可知。
新型冠状病毒完整度符合检测要求时,已灭活的病毒也能检出,因为用测试盒进行检测时是要对病毒灭活的。因此,即便在水源地、污水或粪便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也不能说明这个样品就有传染性。
目前水务和环境行业实验室大多是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或二级的实验室,主要检测环境和饮用水等样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不太可能具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资质。这些实验室在设计和配置时也不是为检测人体致病病毒而建设的,没有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专业条件,不能有效控制检测时的传染风险,不具备病毒检测能力。
由于无法预估环境样品中病毒的数量和活性,再加上检测人员专业程度、防护意识和操作习惯等限制,所以目前还是要将风险放在第一位,如确有需求,可与疾控、医院或病毒研究专业机构进行联合攻关。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废弃物处理处置和风险防控
就饮用水处理来说,在疫情发生期间,强化水厂消毒工艺,适当增加药剂投加量,加强对过滤工艺的运行管理,降低滤后水浊度,有利于对病毒的控制,加强对管网及末梢余氯的检测,保证管网中的余氯量,有利于保证自来水的生物安全性。同时,强化饮用水全过程监测,积极与卫健、环保等相关部门保持信息交流,同时掌握疫情控制动态和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应急供水安全保障预案。
在污水处理方面,重视污水处理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做好运行管理风险点和从业人员的病毒暴露风险防范。防控和排除管网污水溢流,优化调整工艺运行模式与参数,必要时提高药剂投加量,确保污泥妥善处理处置,保障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疫情期间,重视国家科技专项的科研成果、技术方案和示范工程,为城镇污水处理和风险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重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加强医院、医学观察隔离点和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产生的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做好消毒防护工作,坚决切断废物病毒传播途径。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做到垃圾桶密闭收集、即产即清,避免带菌者在潜伏期内使用过的纸巾、口罩等垃圾导致病毒传播。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源头控制确保长期防控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传染病,如H7N9禽流感、SARS、亨德拉、尼帕病毒、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都有一个特点,均与和动物有关。据统计,有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如今的新冠病毒初判也是来源于野生动物。我国SARS病毒起源研究结果表明,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而与家畜家禽和宠物无关。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非典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界经过多年努力,逐步构建了非典病毒传播途径大体完整的图像,其天然宿主是岩洞里的中华菊头蝠,中间宿主是果子狸,病毒通过蝙蝠传播给果子狸,最终传染给人。在非洲,野生动物是肉食类来源之一,尤其是在农村,像猩猩、猴子和蝙蝠都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埃博拉病毒多次从丛林走向村庄,最后走向城市,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不单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野生动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有100多种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如果大量野生动物被猎杀,一是可能会破坏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结构,导致一些其他野生动物的退化和丧失;二是破坏生态环境,依靠野生动物传播种群的植物遭受影响,如有的蝙蝠喜爱花蜜、果实,如果它们大量减少或灭绝,将会造成有些植物无法授粉;三是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被迫中断;四是破坏生态平衡,加大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直接冲突,尤其是野生食肉动物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袭击人类;五是可能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传染病源头控制,确保对传染病的长期防控。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这些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还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把传染病从一个小村庄传到全世界。所以要从源头去预防疫情发生:一是要杜绝野生动物消费,禁食野生动物;二是不要破坏和侵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三是恢复受到干扰和退化的生态系统,给野生动物足够的、自由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四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工作,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野生动物,共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疫情过后,希望我们警钟长鸣,永远记住这次经历的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预防和控制疫病传播、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保护野生动物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事业。
加强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科技研究,研制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指南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生态环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生态环境系统做好疫情防控顶层设计,探索生态环保高效防疫新模式,持续深化疫情生态环境监测、水源监控、医疗污水与废物、城镇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处置、医疗机构辐射安全监管、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为防疫生态环境应急保障及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成立疫情防控生态环境技术专家支持队伍,为疫情生态环境监测、水源监控、医疗污水与废物、城镇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处置、医疗机构辐射安全监管、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时辅助疫情防控决策。
针对疫情防控所需的生态环境技术和装备开展科技攻关,研发疫情防控期间饮用水处理技术,确保水源地取水安全和群众饮水安全;研发城镇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处置方面,优化调整工艺运行模式与参数,坚决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为技术升级与装备改造,以及污水处理与废物处置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为防疫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制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快研制疫情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医疗废物处置、医疗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指南的编制,不断提升应急能力,严防由于废物、污水等处置不当造成疫情扩散。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立法,稳步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保障,为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布乃顺,辽宁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工程系主任
朱京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兼职教授,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宋有涛,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
张国徽,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正高级工程师
 

关闭